冬月葭草吐绿,为洛水增添了一丝生气。然而这一丝绿意与保安军漫天飞舞的黄沙与沟壑纵横的黄土相比,未免显得过于渺小而微弱。

大宋实行州县二级制,统县的政区除了州,还有府、军、监三种。“军”大多设在沿边地区,如保安军就与大夏接壤,是宋夏交战的最前线,也是大宋抵御元昊军队的主要阵地。

曾有人言,保安军存则关中安,关中安则天下安。由此可见其军事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若是苏衡到此,定能一眼看出此地正位于陕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此地因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一到雨季,暴雨冲刷之下,大量水土流失,便会形成一道道“鞭伤”,将整个高原“鞭笞”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保安军气候干旱,旱季格外漫长,幸有洛水流经,为当地军民提供了珍贵的水资源。较宽的河谷、肥沃的土壤与充足的水源也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孕育了条件。洛水谷道成为陆路交通要道与重要农业土地资源。

然而,这既是幸运亦是不幸。毕竟,好东西总是惹人觊觎。宋军与元昊军为了争夺河道控制权,多次爆发冲突。

“报——敌军来袭!敌军来袭!”一骑兵飞马来报,望楼上的驻守士兵立即用力敲响示警的铜锣。

“怎么又来了?咱们还打吗?”

“打吧,能咋办?”

“每次都输,越打大家伙儿信心越低迷。”

“你们几个少说几句吧,动作快点,上头让集合了。”

“唉,知道了知道了。”

几个小兵懒懒散散地整好着装,捞起兵器随意往肩上一扛,慢吞吞地往集合地走去。

这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敌寇得胜,大肆掳掠一番,满载而归。

这样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自去岁元昊称帝建国大夏以来,夏军频繁侵扰大宋边境。两军交战,宋军屡战屡败,军中士气低迷,早已失去斗志。甚至还有不少士兵心生怯意,认为夏军不可战胜,还未开战已满怀畏惧。

一日,军中新来了一位指挥使,据说这位新上任的长官曾隶属于隶属于御马直,后因骑射超群被选做散直。赵元昊造反后,朝廷下诏挑选卫士戍边。这位新指挥使因武艺高超,谋略过人获选,被朝廷任命为延州指挥使。

大宋军队编制,以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指挥的最高军事长官便是指挥使,简称“指使”,指使之下还有副指使。这位新上任的指挥使一到保安军,便下令手下副使与马军、步军兵士集合。

“新官上任三把火,咱们这位指挥使是打算随即‘杀’几个小兵,儆一儆咱们剩下的猴儿?”

“谁知道呢。反正这仗是打不赢了,换谁不都一样。”

“我只想回去睡觉,希望这个新官训话环节早些结束,困死我了。”

几名小兵随意地闲扯着,拖拖拉拉地走向指定的集合地点。但这几个人没想到自己居然是最晚到的一批,到了集合地,几人都被面前军容整肃,寂静一片的大场面给吓了一跳。

他们这一指挥的兵士不都是站没站相,坐没坐样的吗?就算新官上任,第一天要给新指挥使留个好印象,也不用装得这么过吧?几人面面相觑,踟蹰着停在了原地。

“愣在那里干什么!还不快归队!”有熟人小声提醒,那几名小兵如梦初醒,小跑着站到了自己的位置。

高台上,新任指挥使见人到齐,沉稳地开始他的讲话。几位小兵偷眼看去,那新指挥使面容刚毅,麦色肌肤,一双剑眉斜飞入鬓,看着不过三十岁出头。最为惹眼的是新指挥使脸上深黛色的刺青,使得原本英气逼人的脸庞多了几分沉郁。

几名小兵站得近,彼此挤眉弄眼,暗戳戳地用眼神交流示意——

“喂,看到新指使脸上的刺青没?”

“看到了,还用你示意,我第一眼就看到了。”

“那不是犯人才有的刺青吗?良家子谁会在脸上刺字啊?咱们这位新指使,看来不简单呐。”

“你俩快站直了!新指使好像往咱们这边看过来了。”

新指使的讲话已经接近尾声:“我知你们心中存疑,甚至不屑。但是,我们身为戍边卫兵,上阵杀敌,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职责。屡战屡败又如何?屡败屡战,勇往直前,方为大丈夫本色!我狄青在此郑重承诺,凡有战,我必先。只要一息尚存,绝不放下杀敌的武器!”

台下掌声雷动,近千人齐齐鼓起掌来,造成的声势还真不小。几个小兵一边“啪啪”鼓掌,一边偷偷撇嘴。说的比唱的好听,每一人指挥使都说得慷慨激昂,真正打起仗来却没什么本事,最后还不是会狼狈地被夏军追着打。

几个暗自腹诽的小兵没想到的是,这一任的指挥使确实与之前的指挥使都不同。新指使狄青是位言出必行的真汉子,凡有战事他必定亲自做先锋,厮杀在危险的最前线。久而久之,兵士们被其所感染,为其所折服。凡有狄青在场,兵士必定争先恐后为其马前之卒。

冬月下旬,夏军入寇保安军。宋夏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事,狄青为先锋,身先士卒,率领近千士兵奋勇杀敌。

据狄青的一位亲卫事后回忆,当时狄指挥使临敌不惧,披头散发,手持长柄屈刀,头戴黄铜面具,出入敌中,所向披靡。那黄铜面具五官狰狞,口吐獠牙,衬得狄指挥使恍若夜叉罗刹、索命恶鬼,敌军畏怯,皆望风而逃。

夏军败退,宋军大胜。这是宋夏交战以来,大宋军队获得的第一次大胜仗,后世称之为“保安大捷”。

·

保安大捷的喜讯传至蜀地时,两川因久旱引起的饥荒已得到缓解与控制。朝廷解除了限制两川饥民出剑门关的禁令,蜀地灾情渐渐平息。

眉山的灾情是最早得到控制的,因此眉山也最早恢复灾前的秩序。在此次救灾中表现突出,作出卓越贡献者,官府都给予了表彰。

贵生道人早已名满天下,自然不在意这点荣誉。但贵生道人的亲传弟子苏衡,却通过此次赈灾展露了头角。如今,“苏小神医”之名不仅在眉山传颂,整个蜀地百姓都有所耳闻。

苏家出了个了不得的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aqshu.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