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君,寿安公主来了。”

下仆站在书房门外禀告,李长安来找过贺知章几次,门仆见过李长安几回,今日又看到李长安上门也不觉得诧异,只以为是寿安公主不知道贺知章今日接待张九龄,不凑巧撞上了罢了。

“请寿安公主过来吧。”贺知章先略微提高声音吩咐门仆,又冲着张九龄挑挑眉。

“你们师徒两人倒是真不客气,这是拿我的府邸当作谈话之所了啊。”

张九龄笑道:“你这就要回乡养老去了,也唯有你这不会被有心之人窥伺。”

“你和寿安公主若是偷偷摸摸见面,也不会被人发现。”贺知章无奈道,“你们将地方安排在我府上,只怕还是别有用心吧。”

张九龄笑而不语,算是默认了贺知章的话。

李长安身上还穿着便于行动的胡服,她上午一直待在演武场中,来没来得及换衣服就来了贺府。

“老师!”李长安像一只欢快的大鸟飞到了张九龄身边。

张九龄欣慰地看着李长安,上下仔细打量一番:“长高了,也壮了。”

李长安如今身高已经有六尺多,加上她神态语气的成熟冲淡了她面容上的稚嫩,乍一看已经和成年女子没什么差异了,唯有李长安把眼睛睁大做出一副无辜表情的时候才能辨认出她的年龄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李隆基身材高大,曹野那因为有栗特血脉的缘故单论身高甚至比李隆基还要高上一些,李长安才十一岁就长到了五尺多高,估计成年以后身高能到一米七五上下。

只是听到张九龄的感慨,李长安还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她摇摇头,把这股奇怪的慈祥感从自己脑中甩出去,然后坐到张九龄身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没和圣人吵起来吧?”

张九龄:“……”

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我会跟圣人吵起来啊?难道我脸上写着“张九龄来长安就是为了跟帝王吵架”这一行字吗?

“圣人任命我为山南东道监察使。”张九龄无奈。

“正事和口头之快孰轻孰重老夫还能分清。”

李长安竖起大拇指:“老师出马,手到擒来……老师,你真没跟圣人吵起来?我记得您去岁听闻圣人提拔安禄山时很愤怒来着。”

这也不能怪李长安有刻板印象张九龄的刚正形象已经在李长安心里根深蒂固。

去年李隆基给安禄山升官张九龄远在荆州听到消息之后都气得吹胡子瞪眼写了万字谏言送到长安来“劝谏”李隆基。如今有了当面劝谏李隆基的机会李长安觉得张九龄肯定会狠狠劝谏李隆基一番。

这里的“狠狠”指张九龄引经据典跟李隆基并不委婉地顶嘴。

“安禄山。”张九龄冷哼一声“此人面有反相狼子野心日后必成大唐大患。我劝谏圣人并非为圣人而是为大唐。”

李长安都想夸张九龄一句“您看人真准”了她好奇地问:“那老师对李林甫是何评价?”

“当年陛下曾问老夫李林甫能否为相。老夫言‘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可惜陛下未听老夫之言。”

张九龄哀叹一声:“如今李林甫已成大患若是再让他做几年宰相大唐就离衰弱不远了。”

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有本事可李林甫的本事是挖大唐的根来维护一时的脸面说白了就是李林甫做宰相不是为大唐做宰相而是为李隆基做宰相。

李长安还是没忍住对张九龄竖起了大拇指:“老师您看人真准!”

李长安不禁偷偷打量了一眼张九龄思考张九龄给她当hr的可能性。

张九龄这一手识人的本事若是不用来举荐人才着实有些可惜。

可看了看张九龄已经花白的头发李长安还是可惜地打消了想法。

李白身体强壮让李白满天下跑给她当hr吧张九龄年纪不小了还是老老实实待在府衙中吧。

寒暄一番后三人才说起了正事。

“我信中所说之事老师觉得如何?”李长安率先开口询问。

张九龄看了贺知章一眼乐呵呵道:“我已经请季真代为举荐严挺之了。”

请张九龄找一个人来当下一任东都尹正是李长安前不久给张九龄的信中所提的事情。

东都尹主管洛阳

张九龄认识的人中资历足够当东都尹的人可不

少。

“严挺之?”李长安思考了一番没有在记忆中找出这个名字。

“严浚字挺之。”张九龄解释了一句。

“哦原来是他。”李长安有了点印象。

李长安想起来了这家伙也是一个被李林甫陷害的倒霉鬼。

“他是我之老友长安可尽信之。”张九龄道。

一直沉默不语的贺知章忽然插嘴道:“老夫记得严挺之如今也已经七十岁了他这个年纪……”

张九龄精力旺盛六十岁还能干活只是不能过于劳累罢了可严挺之已经七十岁了七十岁已经到了养老的年纪贺知章就是从七十岁开始担任秘书监也就是退居二线养老。

“只是占着官位罢了。”张九龄轻描淡写道。

贺知章却表情奇异地又看了一眼李长安。

心中骇然。

他明白张九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只是占着官位意思就是严挺之只需要做一个有名无实的东都尹并不需要他费力操心洛阳事务。

东都尹有名无实那必然有人要有实无名虽无东都尹之名却要做东都尹之事此人又会是何人呢?

结合李长安去岁在洛阳的布局此人必定是李长安无疑。

他这位老友的意思竟然是让严挺之给李长安打辅助……

这是极稳妥的方法李长安毕竟年幼还需要一个有充足执政经验的官员为她掠阵。

严挺之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资历上来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从资历上来说

既能压阵又能传授理政经验还能让年轻人得到充足的实践锻炼。在担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眼中严挺之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问题是这应当是培养太子的方法啊你张九龄又不是太子少师……而且你这培养的也不是太子啊。

贺知章为何能这么肯定这是培养太子的方法呢?因为他本人如今身上的官职之一就是太子宾客李亨刚被封为太子的那两年李隆基也是有过真心想要培养李亨的时候于是便让贺知章

给李亨做了属官目的就是让资历高的贺知章辅佐太子。

虽说随着时间推移这两年李隆基对李亨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贺知章这个太子宾客也成了有名无实的官位可贺知章可没忘记当初李隆基为何要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由己推人贺知章立刻明白了张九龄的意思。

贺知章沉思许久视线轻巧地从张九龄身上移到了李长安身上。

却也没有立刻下决定而是打算等到七月再说。

从张九龄的口中李长安似乎料定了七月会发生大事……反正他本来也是打算今岁腊月离开长安回乡再等一等也不迟。

李长安与张九龄二人却不知道贺知章心中所想二人正在讨论往后该如何治理山南东道。

山南东道领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等州位置在秦岭以南长江以北「1」如今改州为郡所领的辖地则为南阳、上洛、安康、淮安、武当、房陵、襄阳、汉东、富水、竟陵、江陵、夷陵、巴东、云安、南淮、南宾、武陵共十七个郡。

里面有不少郡名字李长安就耳熟能详山南东道的地理位置可以说相当优越了水系发达地势不能说全部平坦可大部分也都比较平坦。面对北方的冲击更是有襄阳可守宋元时期

更是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占据交通要塞商业发达。

既然有优势那就要发扬优势李长安早就做好了规划。

张九龄也有意让李长安主导他看着面前摆放的山南东道地图并不先出声而是等着李长安安排。

“第一步得先种地民以食为天。”李长安圈出了山东南道北方的平原和丘陵“先从江陵抽调农吏带着安素稻的稻种先在平原地区推广新稻种种植。”

安素稻在裴素这几年的改良下已经从第一代占城稻变成了兼并一年两熟、矮秆抗倒伏、高产的第三代稻种山南东道水系发达很适合种水稻。民以食为天后续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商业都需要先满足百姓吃粮需求才能再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

张九龄很认同李长安的话他捋着胡须道:“裴芸在

漳县办了一个农校专门培养农吏如今已经有一百二十余粗通农学的农吏

“太少还得再扩招。”李长安道“三年内要满足每个村配备一个农吏。”

种地也是一项技能有人技能等级高知道该怎么施肥怎么除草遇到虫害该怎么办这种人种的地粮食产量就高。可还有的人技能等级低就只知道埋头出力这种人种的地粮食产量就低。

后一类人并不是不想知道怎么才能把地种好只是他们有心学习却没有老师教导。

种地好的人会心想我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经验凭什么教给你种地差的人又拿不出钱来学技能他们要是有钱早就不种地了所以农吏的设立就十分有必要了。

必须得官府领头组织人手把种地的各种技巧都给总结到一本书上然后再由老师免费进行教导这样农民才能学到本事粮食的产量才会更高。

原来是平均等级十级的百姓种等级十级的种子李长安现在想要更多的粮食只靠裴素将粮种的等级提升到五十级只能将粮食的产量提高五成而粮种的等级想要再往上提高就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了。

所以李长安还需要种地的百姓平均等级提高只要百姓的平均水平提高到三十级那粮食产量还能再往上提高三成。

当然提高粮种的等级和提高百姓的平均等级成本肯定不一样不过如果算上在教百姓种地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顺便教他们识字再顺便教他们一点要知恩图报李娘子滴水之恩他们要涌泉相报这就很值得了。

“农校要扩招今明两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种地。”李长安道想了一下又加上了一句。

“然后可以再修一修襄阳城的城墙提供就业岗位收纳流民。”

张九龄此时才发出疑问:“修襄阳城的城墙?”

对李长安口中所说的提供就业岗位收纳流民这些话张九龄经过这数年的相处已经知道了什么意思。

从前朝隋朝时期天下的流民问题就很严重一直到本朝流民问题依然很严重。这些流民宁可不分土地也不愿意承担税赋很是让官府头疼。

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人能想出好办法让流民自愿加入户籍直到李长安在漳县大兴土木

不用徭役而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aqshu.cc】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