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登基之际,宪政元老已经6续离开了政局,秋山真之、加藤友3郎等人均已过世,但历经原敬、加藤等人的塑造,宪政体制已经基本完善,日本政府也1直奉行着经济为主的国策,扭转了自明治中后期以来的重军政策,外交上则进行以解除不平等条约为主要目标的修约外交和亲华的亚洲外交。
在关东大地震之前,宪政政府的经济发展较好,尤其是1918至1920年间,日本经济超过了1890年的明治政府,较好的经济和稳定的政治让日本政局十分稳定。
原本,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在1920年取消了大部分不平等条约后,其应当能够较快的走出战后的经济萧条。
但关东大地震彻底摧毁了这1切,尽管彼时的首都在大阪,但江户依然是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关东平原面积远大于大阪平原。
这轮打击造成的影响,改变了日本国内的格局,造成了各种极端主义的抬头,至裕仁代行天皇职能时,这种思潮初步形成规模,随后与政府中的1些势力相互勾结。
登基之前,在部分人的鼓动下,日本政府安排了1次以皇太子裕仁为首的出国访问,意图加强日本与各国之间的联系,寻求1些援助。
对于日本的访问,各国态度不1,在中国,外交部长顾维钧陪同爱好医学的裕仁参观了京畿格致大学,并邀请其登上了宁海号重巡洋舰,参观了海军演习;
在英国,英王乔治5世邀请裕仁同坐1辆马车,共进晚宴;
在法国,霞飞元帅陪同裕仁参观了6军演习;
在美国,总统柯立芝亲自主持欢迎晚宴。
而在荷兰、丹麦、西班牙等国,裕仁却都遭到了冷落,访问亦是轻描淡写。
这1趟访问,裕仁对于各国的态度感受深切,利益相关的中美等大国在日本博弈,展现着自己的武力和善意,而荷兰等国对此毫不关心,态度反差极大,同时也是日本国际地位的真实写照,在国际博弈的棋局内,日本是重要的棋子,但其本身并无什么地位可言。
同时,在访问途中,他也接见了1些武官,与永田铁山、岗村宁次等青年军官有着1定的互动。
这些经历无疑让裕仁收获颇丰,同时,作为吉祥物的他也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1926年的圣诞节,久病缠身的大正最终因并发症死去,而裕仁则顺理成章的即位为日本第124代天皇,取《尚书》中“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句,改元“昭和”。
裕仁身材矮小,样貌平平,同时与其父祖1般,因为日本皇室那套奇葩的婚配传统而导致年幼时体弱多病,再加上早年成长环境严肃,致使其性格孤僻,渐渐喜欢上了生物研究。
早年的裕仁接受了日本皇室传统的军-国教育,1直到14岁,随着宪政时代的到来,军-国教育的内容才渐渐减少,但却并非是完全没有,宫内省和枢密院中仍留有大量的旧时代的人物,残存的军-国主义风气仍影响着他。
裕仁自然也是有野心的,但他的能力并不够,因此与这些人1拍即合,与前朝遗老、在宪政时期备受压制的军人在经济糟糕的现实背景中勾结到了1起,暗中窥伺着宪政政府的权力。
宪政政府难以解决这种天灾级别的经济危机也是1件可以预料的事情,为了加快重建经济的脚步,1些人提出了迁都的计划,将首都迁回江湖,以新建首都来推动关东的经济恢复。
这1提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随着日本筹备迁都,各种“计划”也就逐渐浮现,尤其是关于增长军备的内容,在议会内引起了广泛的争吵。
不过,关于增加海军军舰1事,却也得到了相当1部分人的支持,如今的日本海军最先进的是3艘从中国购买的2手的历下i型驱逐舰,剩下的主要军舰要么是30多年前的老古董,要么就是广岛造船所建造的炮舰,实在难堪大用。
但宪政内阁最终以国家财力匮乏否决了提案,再度搁置了该事。
同时,日本的1些组织也逐渐成型,例如由6军青年官兵组成的“维新组”,不同于海军,6军在几轮洗牌下,对于中国6军的情况并不清楚,没有切实的认知。
除此之外,英国还在谋划策动日本境内的亲英派夺权,但却缺乏足够的行动力,最终只能搞点小动作,不成气候。
而中国和美国对于日本也没有进1步行动的计划,除了领事审判权,两国早早的就已经与日本商定了平等条约,反倒是英国和法国依然死抓着租界等权力不放,因此东京和大阪的公共租界仍存在,而依照“列国等同”的约定,中美等国自然也还有着租界内的权力。
对于国际局势,中国依然是1个6权国,目前更关注大6方向,海上和海外利益的处理仍是有限海权。
而6地自然也就两个方向,1个是西方的中亚,1个是南方的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在此之前并没有太受关注,中国对于南掌王国的关注主要是为了防备英法,同时作为南洋地区的另1个样板塑造。
不过,在1920年代初6续发现了钾矿之后,南掌的地位就发生了改变。
在此之前,虽然其境内有着1些金矿、铁矿
、铜矿之类的矿产资源和橡胶等资源,但并不算很有吸引力,中枢政府没打算走殖民道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在这种小国敲骨吸髓的投入显然远大于回报。
而且,南掌王国1直以来也比较顺服,自然比利用地利左右横跳的暹罗要顺眼的多,因此中国在南掌的投资也都不以经济利益为第1回报,而是更多的考虑政治因素。
钾矿的发现让中国有了更加切实的利益追求,现代钾肥首次使用是在德国,德国的莱茵河流域有着比较丰富发钾矿,再加上德国的化学比较发达,最早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便是德国化学家,因此德国人使用钾肥的历史较早。
而中国的化肥工业也是来自德国,从东南时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aqshu.cc】